“家里漏水找物业,对方说属户内维修要收费;物业费交了,公共区域的灯坏了好几天没人修,这钱交得憋屈!”主持人以娓娓道来的讲述,精准戳到了物业治理的痛点,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烈讨论。
“业主总觉得物业是‘万能筐’,啥问题都能往里装。物业本想认真搞好服务,却被物业费收缴难、成本上涨压得喘不过气。”东胜区物业协会会长、伊泰集团物业公司经理朱传磊接过话茬,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道出了当前物业行业的普遍困境。他坦言,全市注册物业企业近千家,但人工成本逐年递增与物业费阶段性下调的“逻辑性矛盾”,让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被迫撤出服务区域,最终承压的还是基层治理和群众生活。
“以前居民有不满,要么到社区拍桌子,要么干脆拒缴物业费,矛盾越积越深。”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神华康城社区党委书记阮晓宇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筹备时的初衷,“现在把各方请到一张桌子上,你说难处,我说需求,心结解开了,什么事儿都好办了。”
面对交织的矛盾,各方代表纷纷亮出“真招实策”。市住建局物业科科长张健拿起手机,向在场人员展示道:“请大家搜索‘鄂尔多斯智慧物业’小程序,注册后就能‘码上办’——报事、查进度、评服务,主管部门全程跟进。”他介绍,这个覆盖市、旗区、街道、社区、小区的“五级联动”平台,还能实现业委会选举线上投票、维修资金查询等功能,通过“红黑榜”公示和信用评价,让物业优劣一目了然。
数字化手段也得到政协委员的认同。市政协常委、三恒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子源补充道:“业主线上评价直接挂钩物业信用分,业委会选举线上核验身份堵死程序漏洞,这些都让‘业主话语权’不再是口号。”信息对称了,信任的基石就稳了。
法律层面的破解思路同样关键。“物业纠纷看着是‘小事’,却连着大民心。”康巴什区法院立案庭庭长王敬渊翻开台账,近五年受理的物业纠纷里,八成是物业公司追讨物业费,但“服务好不好”“房屋遗留问题算不算物业责任”这类模糊地带,常让判决左右为难。为此,法院摸索出“1+N”的调解模式——以法院为主导,联动社区、物业协会、司法所等多部门,把调撤率拉到了98%,平均10天就能结一案。“不是非要上法庭,坐下来谈明白,比判决书更暖人心。”
“解个案是‘治已病’,建机制才是‘防未病’。”康巴什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丁洁接过话茬说道。她进一步解释,检察机关不仅通过民事监督纠正错判,更盯着“服务标准不明确”“合同条款藏猫腻”等共性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业规范。“就像我们刚督促住建部门修订了《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把‘公共区域维修时限’‘绿化养护标准’等内容逐条写得清清楚楚,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夜幕渐垂,首期“委员会客厅”也渐渐接近尾声,大家的谈兴却丝毫未减。一位群众代表现场体验“智慧物业”报修功能,短短几分钟便收到接单反馈,不禁感慨:“委员在身边,问题有人管,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场始于“漏水”“灯坏”的民生对话,勾勒出了一幅协同共治的和美图景。“委员会客厅”如一束暖阳,既厚植了“暖城协商•和安并进”履职品牌的深厚底蕴,也为“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建设探索了新的路径。同时,“委员会客厅”也恰似一座桥梁,让民意有了顺畅倾诉的渠道,也让政策落地充满可感的温度,更将“暖城协商”的理念深深融入基层治理的肌理。当物业的“小事”有人管、有人议、有人解,民生的“大文章”便在这一次次真诚回应中写满民心所向的精彩篇章,晕染出暖城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