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叙一部文史资料成果转化微电影
王 乐 平
政协文史资料所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政协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凝聚共识,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的一个内容。
2016年的时候,我担任杭锦旗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一职,开始琢磨在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下,怎么搞好文史工作,并使文史资料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凝聚共识。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搞好文史工作,首先要认清文史工作所处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进取的时代,进取的时代需要弘扬进取精神。而我工作的杭锦旗有一种精神,是上世纪90年代作为经济落后旗区的杭锦旗人,在旗委的坚强领导下创造的“穿沙精神”。虽然对比过去,2016年的杭锦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杭锦旗各族群众创造的“穿沙精神”永不过时,它是一种在困难情况下创造条件、开拓进取、克服困难、勇于拼搏、战胜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路高歌猛进,而作为鄂尔多斯的一份子,杭锦旗的发展比较缓慢,站在杭锦旗政协文史委的角度该如何发挥文史资料的作用,去弘扬这种“穿沙精神”,并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凝聚共识、团结同志,按照旗委的部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旗政协的一个科级干部,我必须主动作为,通过创新履职方式、创新工作实践来提高文史工作水平,才能在推动杭锦旗发展中做出政协文史工作的贡献,这是在我这个层面思考的一个问题。
另外,当前还有一个时代特征,就是社会已经迭代到了了自媒体+短视频的时代。纵览中国历史,汉代有赋,唐代有诗,宋代有词,元有杂曲,明朝和清朝有小说,民国时候有现代诗。也就是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载体,为各自的时代发声,记录着各自的时代,彰显着各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作为杭锦旗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我如何在那个杭锦旗全体人民创造了“穿沙精神”的旗情实际下,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时代背景下,在记录、传播的载体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现实条件下,该怎么样让文史资料最大的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通俗地讲就是如何让文史资料活起来、用起来、动起来,能够最大程度地影响人、鼓舞人、凝聚人。
于是,我想到了微电影这种载体。我把我的思路向杭锦旗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呼格吉乐图同志、原分管副主席武娜同志做了汇报,他们两位分管领导觉得这是政协工作者的一种履职实践创新、文史工作的方法创新,随即又向时任旗政协主席乌力吉吉日嘎拉同志做了汇报。三位旗政协的领导随后又组织了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会上杭锦旗政协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这种履职创新可以一试,让我立刻行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做好文史工作的创意和方向,也得到了政协领导的支持,还需要有米下锅。所谓的有米下锅就是要有资料文字资料的支撑。于是,在召开座谈会、走访有关同志、调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收集了一些文史资料,并把这些文史资料编辑在一个篇章,编排到《杭锦旗第十辑文史资料》中。通过分析、梳理征集到的有关“穿沙精神”的文史资料,我进行了加工、概括和提炼,并撰写了一个微电影剧本《穿沙之测绘》,我把这个剧本叫文史资料成果转化剧本。
《穿沙之测绘》紧扣历史事实,原型人物是曾任杭锦旗政协副主席的白富华同志。白富华同志在年近50岁的时候,冒着巨大的风险,历时20多天,带领着几名干部走进沙漠深处进行测绘。为了便于工作,这支测绘队伍由男同志组成,在剧本中为了剧情需要,我将一名做记录的同志换成了女同志。测绘队有蒙古族干部参与,测绘过程中得到了当地蒙古族群众的大力支持。当然,在沙漠的深处,有一些蒙古族群众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沙漠,并且不相信在沙漠里面能修通公路。他们认为沙漠在流动的沙漠里,即使修了路也会被沙子埋没。
在真实的历史中,白富华一行在测绘的过程中,换了好多次的交通工具。起先,他们是兴高采烈地开着212吉普车进了沙漠,但是没有多久212吉普车就坏了。然后用摩托车,摩托车载不了多少东西。他们就改造了四轮拖拉机,给拖拉机前后固定上木架,把必要的物资绑在拖拉机上,然后进沙漠。他们带着炒米、红糖饼、凉白开等,顶着烈日,迎着风沙,冒着在沙漠迷路的风险,艰难地开展测绘工作。
他们进沙漠的时候遇到一户蒙古族群众。群众问他们为啥要修路?还质疑如果路修过来了,偷羊的贼也顺路过来怎么办?他们的羊会不会丢掉?白富华副主席和测绘队的同志向该名群众解释,路修过来以后卖羊方便了,羊如果丢了公安也能及时赶到。群众的顾虑被消除,后来在修路的过程中,群众也是很支持的。
当然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可利用的的工具也不齐备,手中也没有什么海事卫星电话。通过研究征集到的文史资料,没有海事卫星电话这个细节特别打动我,但他们也不是蛮干。他们向沙漠里的蒙古族群众学习,找了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是黄河北岸的乌拉山。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的盐海子向北远望,可以望见黄河北岸的乌拉山。在乌拉山众多的山谷之上有一个台地,这个台地是山峰和山峰的错位形成的。白富华一行参照这个在半山腰的台地往东北走,就能从库布其沙漠杭锦旗段的盐海子直接穿沙漠到沿黄河的独贵塔拉镇。这也充分能说明一句话的正确性: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上世纪90年代,杭锦旗的财政收入是1500万左右,修“穿沙公路”需要投资1.5个亿。13万杭锦儿女,无论是旗委书记,还是基层的农民牧民,基本上都参与了这项工程。到不了施工现场的,通过捐款捐物的形式支持穿沙公路建设。这条公路也离不开自治区财政、交通及市财政的大力支持。那时候鄂尔多斯市还是伊克昭盟,伊克昭盟的经济还是很一般的,但也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支持了杭锦旗修这条公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很多人看了6年前的这部文史资料成果转化微电影,给我反馈的信息说,你们拍的很及时。现在各方面条件好了,过去从锡尼镇到独贵塔拉镇要走一天的路程,两不见太阳,早上六点出发,可能晚上八点才能到。走穿沙公路1小时30分钟就到了。不光是交通方面的条件改善了,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杭锦旗人创造的那种“穿沙精神”。有的一些女同志泪点比较低,看了这部片子后哭了。但我作为这部微电影的操刀者,我更希望人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干部的这种不甘人后、干事创业、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所以,我觉得这部文史资料成果转化短视频,以微电影的手法,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起到了存史的作用,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其实,现在我们仍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也就起到了资政的作用。
自媒体时代,这部微电影被广泛传播。很多参与建设穿沙公路的人看了之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激动。因为杭锦旗的人大部分知道穿沙公路,但是不知道建设穿沙公路前期的故事。这部微电影让他们勾起了回忆,激发了他们热爱杭锦旗,为了杭锦旗的明天更美好做好本职工作的激情。于是,文史资料团结育人的功能作用也发挥了出来。
在这部微电影片播出6年多后,我们面临的媒体环境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的在线人数逐年逐日的增加,而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电台等传播载体日渐式微。那么,作为体制内的文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怎么样创新工作、丰富内容,做好文史资源的挖掘、展示、传播工作,让文史资料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让文史资料工作在凝聚共识中做出贡献。这是我们文史工作者做好新时代政协文史工作实践需要思考和努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