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站首页
政协概况
委员履职
工作动态
暖城协商
书香政协
公示公告
我要建言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天地

七十五载同行路 凝心聚力新征程|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征文(一)

来源:时间: 2024-09-23 18:28:00
                                                                           与国同辉展风采
孙 树 华
  75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辉煌,人民政协不断展现时代风采。人民政协及其所联系的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团结民主两大旗帜,在推进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祖国统一、人民富裕诸方面发挥了参政议政职能,彰显了人民政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我作为一名曾经有幸参加人民政协的成员深感无尚荣耀。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我和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一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念祖国的繁荣富强,也感慨人民政协的创造性实践。
· 一、协商建国铸国体 ·

 

鸦片战争后,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现代国家体制。但是由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和倒行逆施,全国再罹战火,直到北伐战争后全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此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独裁统治政府开始了打压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新兴革命力量。以致在日寇大举进犯我国,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时刻蒋介石集团仍以“攘外必先安内”为要,不尽全力御敌,民心大失,最终被兵谏逼上全面抗日之路。抗日战争结束后,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集团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就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发表了《中共中央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立即召开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的会议,商讨抗战结束后的各重要问题”,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重庆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人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国共两党经过反复商议签定了《双十协定》,确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31日,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者有国民党代表8人,共产党代表7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9人,共38人。这次政治协商会议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草问题的协议、关于改组政府的协议等五项协议。按照政协决议,真正的国民大会应当是在全面停战的和平条件下,由改组后的民主联合政府召开。但是蒋介石违反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于1946年11月15日在南京单方面召开了“国民大会”,遂使政协解体。
1948年上半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所面临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已泾渭分明:国民党的战事已是强弩之末,蒋介石一意孤行的独裁、专制统治行将被推翻;共产党历来倡导和致力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新政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推进而提上议事日程;国民党策划和制造的“较场口惨案”“下关惨案”“李闻惨案”等一系列惨案,使民主党派一些人士从“第三条道路”的幻梦中清醒过来,同共产党团结合作,一起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和自觉选择。1948年4月30日,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中共中央发布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和国外华侨的响应。
5月5日,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积极响应中共的“五一号召”,认为“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之本旨,曷胜钦企。”从1948年8月开始,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从全国各地和海外陆续进入解放区,部分人到达哈尔滨,部分人到达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参加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10月,中共同到达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协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问题,并征询了在香港的民主人士的意见。11月25日,中共中央的代表与民主人士在哈尔滨就成立新政协会议筹备会、新政协的性质、任务等,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等23个单位,134人。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和陈叔通为副主任,共21人的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下设6个工作小组,筹备新政协的各项工作。经会议反复协商,确定了参加单位及代表名单,拟定了各有关文件,并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筹委会决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肩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伟大历史重任的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662人。其中正式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别邀请人士75人。会议代表除特别邀请人士外,分别归属于45个单位,包括了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和各界的代表,体现了全国一切爱国民主力量的大汇合。据史料记载,1949年7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通知,当时伊克昭盟的王悦丰作为正式代表、金汉文作为候补代表,经延安、西安到北京参加了政协会议,王悦丰还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民族委员会委员。
由于当时还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而政协这次会议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三部历史性文件。《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政治基础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准则,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的17项决议。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全国政协主席,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论从组织上还是性质上看,都与旧政协完全不同。它是100多年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懈奋斗的果实,是“新民主主义运动的一次总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 二、全面建设开基业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一次全体会议于1954年12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自这次会议起,区域代表和人民解放军部队不再作为组成单位,政协以各党派、各民族、各人民团体为基础组成。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已列入宪法,这个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仍然需要存在。会议推举毛泽东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等16人为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亦可建议上列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协商。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等,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1954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周恩来同志担任第二、三、四届主席,毛泽东同志担任全国政协名誉主席。这12年间,全国政协共召开全体会议8次,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讨论通过了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公私合营的有关规定、汉字简化方案、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草案、兵役法的草案、人民币发行有关问题的决定以及战犯战俘处理问题的决定等。在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到1964年,人民政协已建立各级地方委员会1077个。“文化大革命”中政协组织和政协工作受到严重破坏,被迫停止活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克昭盟委员会的前身为伊克昭盟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49年11月由伊克昭盟自治政府各族各界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协商委员会常委会主席王悦丰,副主席高增培、鄂其尔呼雅克图。1955年6月政协伊克昭盟委员会正式成立,1965年7月第五届委员会产生,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伊克昭盟政协被宣布撤销。1978年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决定原政协伊克昭盟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常务委员仍然有效。1979年5月政协伊克昭盟委员会重新建立。
· 三、改革开放昌国运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五届政协全面恢复工作,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人民政协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三大任务上来,开始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强化了人民政协的团结功能,发挥了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作用,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改革开放,国运大开。之后,邓颖超、李先念分别担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主席。这一时期人民政协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制定各项工作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政协又经历了第八届、第九届的发展。李瑞环同志担任了全国政协主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修改宪法明确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主题、职能。各级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在参政议政、建言立论、反映社情民意方面开辟了崭新的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政协工作呈现出深入、扎实、活跃、有序的局面,进入了又一个最好的时期。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的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颁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制度保障。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十届政协初步确立起人民政协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了人民政协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相互贯通的科学思想体系,为人民政协实践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继承和发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创新履行职能的工作形式和内容,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有效性;突出团结民主两大主题,致力于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不断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积极开展专题协商、专题视察、专题调研、专题座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选择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建言献策,形成一大批高质量的参政议政意见和建议,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 四、努力开创新时代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情回顾人民政协70年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人民政协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作的重要贡献,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深刻阐述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使命任务、总体要求、着力重点,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及《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人民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大力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组织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积极投身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聚焦中心任务深入协商议政,广集良策促进决策优化、广聚共识助推决策落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当前,各级政协组织会和广大政协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紧扣中心大局认真履行职能、积极担当作为,积极推进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落实,更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 孙树华,鄂尔多斯市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现任鄂尔多斯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