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山河:调研中的“生态问诊”
——数据里的“水情密码”。在旗水利局调度中心,调研组盯着实时更新的用水数据屏:2024年全旗农牧业用水占比近九成,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基本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要求……这组对比数据折射出杭锦发展的双重命题:农业大旗的节水压力与工业强旗的用水需求。“黄河南岸灌区高效节水农田,滴灌覆盖率70%左右,说明节水改造还有很大空间。”水利局负责人的介绍,让调研组记下了第一个调研重点。
——沙漠中的“绿色奇迹”。驱车穿越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两侧的沙柳林如绿色长城延伸至天际。在大漠深处的治沙基地,调研组目睹了“人进沙退”的震撼场景:2万亩沙丘披绿,蜜蜂在群花中飞舞,肉牛在绿洲草场漫步。“分凌治沙工程引入黄河水,形成100平方公里生态湿地,这是杭锦人的‘水沙共治’智慧。”旗林草局干部的讲解,让大家对“北缘锁边、南部围堵”的治理模式有了直观感受。
——孔兑沟的“泥沙之困”。毛不拉孔兑沟的淤地坝施工现场,挖掘机的轰鸣与水流声交织。“淤地坝虽拦截了多数的泥沙,但上游丘陵区植被覆盖率仍不高,水土流失治理亟待技术升级。”水利专家的分析,揭示了黄河泥沙治理的深层矛盾。调研组蹲在沟畔,仔细查看新植的沙棘苗,现场与群众探讨“柠条+沙棘+中药材”的立体治理模式。
——滩区里的“迁建难题”。在呼和木独镇大套子村,调研组走在河畔的堤坝上。“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听说要搬呀,心里总是舍不得。”正在巡堤的老人道出了滩区居民的复杂心情。老人回想着昔日黄河泛滥的场景,听着苏木镇工作人员的情况调查,大伙盘算着今后的出路,大部分村民选择货币化安置,但土地流转、就业转型等问题仍需破题。调研组与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算起了“生态账”与“民生账”的平衡题。
智慧汇流成川:协商中的“头脑风暴”
——线上问卷的“民意拼图”。“您认为当前黄河杭锦段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您支持哪种节水灌溉技术?”线上问卷系统开通后,308人次的阅览量、83份有效答卷,勾勒出群众心中的“生态图谱”:45%的受访者关注水土流失,32%呼吁加强农业节水,18%期待滩区迁建政策优化。这些数据成为协商报告的重要民意支撑。
——座谈会上的“观点交锋”。在旗政协会议室,专家、委员围绕调研成果进行交流,一场跨部门协商座谈会气氛热烈。
“光伏治沙项目生态补水昂贵,发展板下经济受限?”甘草种植企业代表的提问直指痛点。
“建议将再生水利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再生水利用率还有提升空间。”旗政协委员、旗水利局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艳建议。
“农牧民参与生态治理的奖补标准偏低,孔兑沟生态治理沙棘减沙项目每亩返给农牧民补贴为80元,标准太低。”水利局与会干部的发言引发共鸣。
这场持续2个多小时的讨论,收集到30余条针对性建议,从水资源管理到生态产业培育,从技术推广到政策保障,形成了协商建言的“问题清单”与“对策库”。
建言凝聚共识:报告里的“协商智慧”
经过近3个月的调研走访、2次座谈会商、1次线上征集,一份7000多字的协商报告审议稿摆上了政协常委会的案头。从基本情况到存在问题,从水资源节约到生态系统治理,报告以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专业的分析,全景式呈现了杭锦段水生态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在“问题诊断”章节,报告直指五大矛盾:节水意识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的矛盾、面源污染防治与资金投入的矛盾、滩区迁建与民生保障的矛盾。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积累的“老难题”,也有转型期出现的“新挑战”,成为协商建言的靶向。
“建议市级层面出台关于黄河鄂尔多斯段生态保护条例,建立动态生态补偿机制。”“在库布齐沙漠南部推广‘光伏+治沙+种植’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将毛不拉孔兑流域治理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争取专项债支持。”报告提出的5个方面20多条具体建议,既立足杭锦实际,又对接国家战略,体现了政协建言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如今,杭锦旗正以协商成果为抓手,统筹推进“三北”六期工程、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一幅“水清河晏、绿富同兴”的新画卷正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从风沙漫天的库布齐到碧波荡漾的生态湿地,从传统农牧业到光伏治沙产业,杭锦旗政协的这场专题协商,既是一次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深度调研,更是一次对“政协所能”与“党政所需”的精准对接。当政协委员的脚步丈量过每一寸河岸,当协商建言的智慧融入每一项政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杭锦段水生态的持续改善,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